초록 열기/닫기 버튼

东魏北齐虽是不到半世纪的短命王朝, 但在佛教文化方面有了极大的变化。从现存遗物的情况, 该时期佛教文化区可分为四大地区, 即都城邺城地区、陪都晋阳所在地太原地区、山东青州地区以及河北定州地区。四个地区各具地域性, 大体上在邺城和太原地区石窟寺较多, 相反, 青州和定州则是以单体造像为主。 一般来说, 在某个时代主导信仰和艺术的是以都城为中心的中央样式。但是, 由于遗物的现存情况, 过去邺城佛教文化以石窟造像为主探讨了。这些石窟大部分由北齐皇室成员、权贵以及领导高僧们开凿, 只反映了上层阶级的宗教思想和艺术取向。所以我们无法全面地了解邺城整个地区佛教文化的面貌。 2012年, 位于邺城外郭城东壁之内的习文乡北吴庄出土了2895件(块)佛造像, 这使邺城佛教文化的面貌更加丰富, 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探讨邺城样式。笔者已以北吴庄出土的武定二年半跏思惟像为线索探讨了定州样式和邺城样式之间的关系, 还进一步探讨了邺城中央样式在该时期佛教艺术方面的主导性。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要探索邺城地区石窟造像和单体造像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没, 还要探讨邺城内西域胡人的佛教信仰。由于题目涵盖的范围极大, 因此, 在此将范围缩小, 限于题材和发愿阶层等两方面。 第一, 是图像研究。首先瞩目石窟寺的主要尊像和单体造像的图像差异, 还进而探讨其差异产生的背景。石窟寺虽然开凿于山林的崖壁上, 它的基本性质是寺院, 因此, 可以说石窟寺内尊像的组合反映的是地面寺院的尊像组合。与此不同, 邺城出土单体造像不是作为寺院的主尊而制作, 而是为了个人的祈福等现实利益制作。换句话说, 两种造像的性质和其功能不同, 由此产生了图像上的差异。 第二, 是邺城内西域胡人的佛教信仰。邺城地区胡风很盛行, 在佛教艺术方面也不例外, 源于西域的题材较为流行, 如睡莲系统的波斯莲花纹和西域装的神王像等。饶有兴趣的是, 在邺城单体造像中可以找到西域出身的供养人。本文以北吴庄出土天保二年(551年)思惟像为线索探讨邺城内西域胡人的佛教造像活动。通过这些研究, 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东魏北齐邺城地区佛教文化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