초록 열기/닫기 버튼

本文主要是以馬致遠現存七種雜劇爲主,探討馬致遠思想變遷的過程以及他的思想是如何反映到個個雜劇中的. 馬致遠共寫作十五種雜劇,但流傳下來的只有七種.馬致遠是被視爲神仙道化劇的代表作家,但神仙道化不能槪括馬致遠雜劇思想的全部特徵.出仕和退隱的矛盾衝突折磨了馬致遠一生,也正因爲這種折磨,造就出了馬致遠個性作品,於是他的雜劇所反映的思想是很複雜的. 馬致遠早期在大都生活,一心想進取功名.那時他的思想傾向是比較積極的,關心政治和現實社會.在這樣的思想傾向下寫出來的作品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現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的〈漢宮秋〉,哀嘆士子懷才不遇的〈薦福碑〉,和期望愛情順遂的〈青衫淚〉.無論上述作品是早期或晚期寫作的,其思想基本上是現實主義傾向的. 取仕生涯並不是象馬致遠想像的那麼如意,獲得功名的理想沒有能願,因而他的退隱的念頭越來越强烈了,希望作隱者,甚至希望作神仙.這樣,他寫作了以“隱居樂道”ㆍ“神仙道化”爲題材的雜劇. 〈陳搏高臥〉一般被視爲神仙道化劇,但事實上,還沒達到神仙道化劇模式而只表現出了山中隱士清高的生活和思想,應該只算是隱居樂道劇,於是可以看作馬致遠讚揚隱遁而實踐隱遁思想的反影. 隱居生活也仍然存在使馬致遠失望的地方,而免不了要在進退之間徘徊,使他的思想越來越銷沉,終於使他寄希望於在宗敎的懷抱中尋找精神歸宿.這樣的思想傾向反映到他的〈岳陽樓〉ㆍ〈黃梁夢〉ㆍ〈任風子〉等所謂神仙道化劇中. 總之,馬致遼的全部雜劇大約分爲兩種主要思想傾向.第一是表現入世觀的,第二是出世觀的,前者屬於儒家的,後者屬於道家的.不管他的人生態度積極或者消極,前者比較接近於現實社會,後者比較脫離於現實社會.可以說由於馬致遠的入世思想與出世思想之間的矛盾使他走了進退之際矛盾形成的複雜思想使他走着一條獨特的創作道路並使他的雜劇具有着鮮明的思想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