초록 열기/닫기 버튼

本論文的分析對象是杜甫自秦州入同谷的十二首紀行詩. 硏究方法是以‘用世’及‘歸隱’兩個槪念來分析. 這些自秦州入同谷紀行詩, 一言以蔽之, 可謂是詩人用世志向和歸隱志向不斷葛藤的産物. 他邊憂國愛民追求實現用世之夢, 邊厭世脫俗追求實現歸隱之願, 這時期大部分的作品是用世志向和歸隱志向互相角逐葛藤來織造出來的結果. 我曾經寫了兩篇論文<杜甫秦州時期詠物詩硏究>及<杜甫秦州雜詩硏究>. 在<杜甫秦州時期詠物詩硏究>裏, 我判斷了用世志向是這時期杜甫心理狀態的主要情調, 而且考察了這用世志向, 在各各詠物詩當中, 怎樣提起, 怎樣屈折, 怎樣回復, 在<杜甫秦州雜詩硏究>裏, 用‘悲世(用世)’和‘藏身(歸隱)’兩個槪念來追踪了這二十首秦州雜詩中次序地浮出來的詩人內面的心態流變情況. 以這兩篇論文而可知, 於理解這秦州時期杜甫的諸詩篇, 用世及歸隱這兩個槪念是有用的分析道具. 那自秦州入同谷的二十篇紀行詩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分析麽? 本論文是從這樣的疑問來開始的. 硏究紀行詩之前, 首先分析秦州時期長篇排律<秦州見敕目薛三璩授司議郞畢四曜除監察與二子有故遠喜遷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韻>,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 <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寄張二十山人彪三十韻>來探索了這時期杜甫的主要關心和情調. 通過這探索, 我們知道了發秦州前後的杜甫之心態非常不安. 自秦州入同谷的紀行詩正是在這樣不安心態上進行創作的結果. 接着, 我探討了所有自秦州入同谷紀行詩中杜甫怎樣展開他的用世和歸隱志向. 脫離秦州往向同谷, 這旅途本是歸隱之程. 但是整個旅途上, 杜甫的用世志向隨時出現來嚴重打擊了他的歸隱志向. 杜甫仕隱之間的猶豫徘徊彷徨是直到同谷不斷繼續的. <發秦州>可見用世志向之挫折, <赤谷>可見歸隱志向之動搖, <鐵堂峽>可見用世志向之再點火, <鹽井>可見歸隱志向之對用世志向的控制, <寒峽>可見歸隱志向之再點火, <法鏡寺>可見歸隱志向之深化, <靑陽峽>可見用世志向之堅固, <龍門鎭>, <石龕>可見用世志向之再點火, <積草嶺>可見歸隱志向之確認, <泥功山>可見歸隱志向之動搖, <鳳凰臺>可見用世志向之再點火. 最後杜甫返回到用世的世界. 一切都回到原點. 這樣仕隱的葛藤到何時爲止? 杜詩的深深高高的成就恐怕是從這兩種志向之間的葛藤拮抗出來的. 以後硏究自同谷入成都紀行詩十二首, 也要繼續關注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