초록 열기/닫기 버튼


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尋根小說, 通過挽歌與冷靜的審視、古老和新生的對比, 力求自然和人性的和諧。他還提到自己從文化背景上尋找適當的某種語言, 他不滿于以西方文化爲主而構成社會共同秩序、理性的知識結構、邏輯語言成爲整齊划一的文化模式及其霸權的地位, 爲民族文化打抱不平。不少人談“葛川江”小說時, 首先注意到的是“最後一個”意象, 如最後一個漁佬兒、最後一個畫屋師爹、最後一個弄潮兒。在一般意義上, 人們渴望着新的變化, 却不易放棄一些在自己靈魂里根深蒂固的保守觀念。李杭育的“最後一個”們正是體現了這種精神的困惑。幷且“最後一個”不僅僅是作家對于傳統文化、生存方式的挽歌, 同時也表達了對于現代化進程中民族命運的關注, 在冷靜的審視中使作品獲得了當代意義。進而作家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描寫環境汚染, 幷非單純地出于“環保意識”, 從作品的深層意蘊來看, 對古老的自然的關注就象征着中華民族傳統的生存方式和文化遺存,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 它不可避免地遭到現代文明及其負面因素的冲擊和侵蝕, 說到底, 它還是一個傳統與現代、古老與變革之間冲突的問題。它表現了作家對于傳統文化的眷顧及其與現代文明的冲突過程中其命運終將如何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