초록 열기/닫기 버튼

本文主要探讨鲁迅对厨川白村著作的译介如何启发并溶入他的文艺观点和艺术表现。为此, 本文分别从意识作用、 审美作用、 创作作用三个方面来考察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对鲁迅创作所产生的共鸣, 并由此发挥的突破。 鲁迅早已不仅深切体察到长久封建环境所造成的人间苦难, 而且自身经受着觉醒者没有找到出入的痛苦、 彷徨。 所以厨川关于表现“人间苦”,特别是表现内心潜伏苦闷的文艺主张, 就和他原先关于揭示病苦的意见正相吻合。 厨川文艺观点为鲁迅所接受, 并直接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 使他更执着于一贯所主张的“写灵魂”, 更注重暴露自己思想精神领域的矛盾和苦闷。 厨川认为既然艺术创造要依靠丰厚的生活感受和形象积累, 创作过程既要以形象为依据, 去构思描写, 又要融铸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因而那种敢于自由驰骋想象, 表达真情实感的“天马”般的创造才具和精神, 就显得格外重要。 鲁迅接触厨川所谓“天马”精神的主张后, 就特别注重情感性特征。 因而对形象思维规律的认识就更全面正确了。 他尤其关注从“心象”到艺术形象之间的“理智感觉”或“情感处理”的过程。 这是从厨川那里吸取, 但又不滞留于厨川, 而有所发挥。 鲁迅如此在文艺的本质、 创作思维特征、 艺术手法等一些重要的文艺范畴里, 对厨川的理论作了认真的考察分析, 吸取其中某些合理的观点, 充实了自己的文艺思想, 也使自己长期创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从理论上得到总结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