초록 열기/닫기 버튼

经过研究发现,汉语中的“NP+VR”结构既可理解为“意念被动(notional passive)”也可解释为“自致使义(self-causative)”。为了便于涵盖这两类“NP+VR”结构以进行更为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提出“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的概念,并在普通语言学所建立的有关“中动结构”的理论基础之上,将汉语“NP+VR”结构所包含的“被动”、“致使”义与“中动结构”所隐含的构式意义联系起來进行了探讨。汉语中,不仅像英语等印欧语那样存在描写句法主语的內在属性(stative)的典型中动句,也有谓语形式為“动词+结果补语(VR)”的中动句。此外,我们发现这类“VR-中动句”由于其结构上的特征还能夠用來对“事件(eventive)”进行描写,而这与提供终结点(end-point)的结果补语(R)所体现出來的终结性(telicity)有关。这一点可以说是汉语“中动句”区别于英语等其他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汉语语法学界关于中动句的研究尚且停留在局部性的观察阶段,还未能把这类现象提升到理论高度进行研究。因此,我们认为今后应该从多角度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基于这一观点,本文指出:在目前的研究初始阶段,有必要将过去被分別讨论的表“意念被动”和“自致使义”的两种“NP+VR”结构整合到‘中动句’的理论框架内进行研究。笔者认为,为了此一提议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理论,首先应该建立一个能够明确区分作格性(ergativity),非宾格性(unaccusativity)以及中动句(middle construction)的理论机制,因为三者都与汉语的结果补语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