초록 열기/닫기 버튼


此篇論述着重論述:漢初士人分爲文吏和儒生;代表官方文吏的意識形態的就是三家詩,代表不做官吏而追求儒家理想的儒生的思想傾向的就是毛詩。漢代儒生出身的官僚化文吏跟秦代熟悉法理的職業化文吏,在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上有所不同。漢代文吏的理想是像正史循吏傳里描寫的那樣,成爲一个儒家化的君子型學者化的官吏。但是他們也有要迎合現實政治要求的種種問題,而且他們的理想也需要跟現實的妥協才能實現。因此,作爲他們政治理念根基的儒家經典的解釋也不能單純地追求學術上的理想,而要靈活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要求。三家詩的《詩經》注釋就反映着儒生出身文吏所處的這種政治環境以及他們的學術心態。然而,沒有親自參與現實政治的儒生,在追求修己的工夫中,也不斷地努力去完成內聖的理想,而等待出仕治人的機會。所以在西漢朝廷里沒有政治地位的毛詩,只好追求學術上的超越,幷朴實、眞實地吸收先秦時期思想、曆史和《詩》解釋的傳統,進而形成了一種獨立的注解系統。 本人在論述的過程當中感到的一些問題是,文吏與儒生的區別不是一分而淸的兩分,兩者有一定的共同部分。但是爲了論述的方便采取了兩分的方法,所以邏輯上不免有一些松懈之處。這是第一点。還有一点是論證時引用的資料覺得不夠充分,需要補充。雖然如此,但是本文當初想證明的論述目標,卽漢代四家詩的學術分野與當時文吏和儒生的士人階層的區分及政治立場取向,有密切的關系,已經大致落實了的。我希望本文的這種觀点,能爲硏究漢儒經典注釋提供可以借鑒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