초록 열기/닫기 버튼


本稿硏究目的在於: 承繼本人檢討20世紀各時期中國文學史特徵的硏究思路, 分析在20世紀西方出版的主要文學史, 把握其編纂體制和敍述視角之變化。 先分析至今出刊的Herbert A.Giles(1901), Odile Kaltenmark(1948), Ch'en Shou-Yi(1961), Lai Ming(1964), Liu Wu-chi(1966), Wilt Idema & Lloyd Haft(1997), Victor H. Mair edit.(2002)等七種“通史體”文學史的體例、視角上之異同和特徵, 然後比較討論其間的異同。 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 20世紀前半期文學史編纂時引起論議的“雅俗兼容”問題, 隨着各編纂者的視覺不同, 按排“雅、俗”的篇幅也有所不同, 主觀性色彩較明顯; 上擧西方出刊的七種文學史在按排、處理各類文類問題上基本上都不成問題。 但有關文類槪念、範疇問題上, 有時可看到西方文學理論之磁場、影響。 第二, 在敍述時期與範圍方面, 七種文學史都是由原始文學論至現代, 雖然現代的下限時期則有所不同。 所謂“中國文學史”, 顧名思義, 應敍述從古至今的文學演變之史, 不論任何形式都需“古今結合”, 才算名實相符。 在中國, 自從草創期黃人和林傳甲只寫“以前的文學”而仍然取中國文學史之名之後, 雖然在20、30年代不少文學史試圖運用“古今結合”的觀點, 但是經過40年代, 到50、60年代“古”和“今”就這樣完全分家了。 七種文學史則基本上都取“古今結合”方式, 這是與在東亞出版的大多數文學史不同之處。 在具體的分期上, Herbert A.Giles(1901), Odile Kaltenmark(1948), Ch'en Shou-Yi(1961), Lai Ming(1964), Liu Wu-chi(1966)等5種文學史基本上都取王朝分期方式 ; Wilt Idema & Lloyd Haft(1997)打破王朝分期方式, 提出依據印刷技術變遷來分期之獨創觀點。 Victor H. Mair edit.(2002)則依文類分章後詳述該文類的古今之變。 從此, 可見一些對於分期問題的視角變化。 第三, 有關構成文學史的民族範圍問題, 除了Victor H. Mair edit.(2002)以外, 其他6種未曾言及. Victor H. Mair edit.(2002)在目錄前頁有“To the people of China--be they Han or non-Han, be they literate or illiterate. They have all contributed, each in his or her own way, to mak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What it is today."的獻詞。 這觀點始終一貫在本文敍述中, 可見重視‘非漢族’在中國文化、文學上的貢獻, 這也是値得注意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