초록 열기/닫기 버튼

《水滸傳》裡有很多暴力的描寫,這些為研究者所批判。其中,李逵被視為殺人不眨眼的殺人魔。研究者大都認同:做為藝術形象的李逵,塑造得很成功。但有些研究者提出‘從人物的道德評價上,李逵不值得肯定’的意見。藝術的肯定和道德的否定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筆者認為不能拿現實的道德標準來評價虛構的人物,應該從美學方面入手探討。殺人行為極端地挑戰現實道德,因而筆者以連續殺人為探討的對象。《水滸傳》裡有兩個連續殺人者,即是武松和李逵。但他們的殺人動機和方式有所差別,且有道德觀的差別。武松通過社會教育形成良心和罪惡感,李逵則不如此。社會擔任個人的社會化,因此不能把李逵不道德的原因都推到他個人的人格上。《水滸傳》描寫如此不道德的人物,此寫法道德還是不道德?這是美學該解決的問題。康德在《判斷力批判》此書裡主張:審美判斷跟道德判斷截然不同,它是主觀的、無利害感的判斷。因此可以把虛構敘事的美學基礎建立於跟現實道德無關的審美判斷上。李贄和金聖嘆也為了維護《水滸傳》裡不道德的內容,主張現實跟虛構不同,既然有趣,就可以描寫現實黑暗的種種現象。筆者認為如此才暴露出現實的不道德,這就是虛構的美學。